暑期“三下乡”

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二十八)|南理学子赴荔浦开展非遗传承与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

来源:艺术与传媒学院 作者:“国旗映彩・桂遗薪火”实践团 编辑:谢雨佟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打印

近日,南宁理工学院“国旗映彩・桂遗薪火”实践团前往广西荔浦市马岭镇桂林广恒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围绕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荔浦团扇的传承与保护,开展“观摩非遗技艺+推广普通话”主题实践活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走进车间,竹香与墨香交织。实践团成员围站在工作台旁,专注观摩工匠们的操作。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邱燕珍先带大家来到选材区:“得选三年以上的毛竹,纤维坚韧,做出的扇架才耐用。”她拿起一根竹子,指着清晰纹路说:“这样没虫蛀的才是好材料。”

邱燕珍老师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荔浦团扇历史

剖篾环节,邱燕珍手持篾刀,手腕轻转便将竹子分解成细如发丝的篾条,厚薄均匀且泛着光泽。“这活讲究力道均匀,稍不注意就会断。”成员们纷纷用手机记录这精湛技艺。

编织扇架时,工匠们手指灵活穿梭,很快完成圆形、椭圆形等各式扇架。裱糊宣纸环节,他们小心铺纸、涂胶、抚平,确保没有褶皱。绘制图案是点睛之笔,福寿纹、荔江波、花鸟等纹样在宣纸上灵动呈现。“每幅图案都有故事,这是团扇的文化内涵。”邱燕珍老师介绍道。

实践团成员观摩团扇制作工艺

“一把团扇要经72道工序,像讲好一句话需字正腔圆,都得下细功夫。”实践团队长余福婷观摩后感慨,笔记本上已记满工序要点。

观摩结束,成员们分组开展普通话使用调研。“陈师傅,和外地客户沟通有语言困难吗?”一名成员问。正在忙碌的陈师傅擦汗道:“上次客户问‘扇面牢不牢’,我说‘粘得紧嘞’,他们听不懂,得比划半天。要是能说‘牢固’就好了。”

负责网络销售的年轻工人也有烦恼:“在直播间介绍‘福寿纹’‘荔江波’,普通话不标准,网友总问啥意思,影响销售还没讲好文化。”

邱燕珍也坦言:“教徒弟时,语言不规范会导致理解偏差,比如‘裱糊’工序,方言讲解常让徒弟做活走样,长此以往技艺可能变味。”

实践团成员帮助团扇厂工人纠正普通话发音

针对这些需求,成员们现场与工人练习交流。“大家跟我读‘福寿纹’‘荔江波’。”实践团成员带领大家反复练习,纠正发音,车间里响起朗朗读书声。

实践团表示,后续将结合调研结果,制作“团扇技艺普通话教学手册”,包含“篾刀(mièdāo)”“裱糊(biǎohú)”等术语的正确读音和用法,同时制作配套短视频教程,助力工人准确沟通与传承技艺。此外,还计划定期组织普通话培训,邀请语言老师授课,针对不同场景做专项训练,并搭建线上平台解答工人的普通话问题。

“孩子们既懂了团扇门道,又帮咱把话说明白,这才是让老手艺活下去、走出去的好法子。”邱燕珍点赞道。

实践团队长余福婷说到:“通过活动,我们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的不易和普通话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推广普通话,让荔浦团扇被更多人喜爱,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队员许悦感慨:“以前觉得非遗传承很远,这次才知每件作品都凝聚工匠心血。能为非遗做实事,特别有意义。”

实践团在桂林团扇艺术馆门口的合照

此次实践让学生们深入了解荔浦团扇技艺,更明白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同时,实践团用青年的行动,让荔浦团扇这颗“桂北明珠”,在标准化的语言传播中,绽放更亮的光彩,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审:刘慧茹 胡岁祺;二审:魏泽生;三审:钟俊光)

南宁校区:广西南宁市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大道16号

桂林校区: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山街317号

党政办公室:0771-6031550(南宁)0773-8998055(桂林)

招生处(南宁):0771-6031555、0771-6031666、0771-6031777

招生处(桂林):0773-8998009、0773-8998018、0773-899808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17 2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