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

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二十六)|“童声同行践初心 永福行旅传文脉”南理学子探寻百寿文化密码纪实

来源:艺术与传媒学院 作者:童声同行志愿服务队 编辑:谢雨佟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9  打印

七月的永福县,山色葱茏,水韵悠长。7月10日,南宁理工学院“童声同行志愿服务队”的青年学子“文化寻根·生态赋能”为主线,在桂林市永福县开展了一场沉浸式“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从海菜花湿地公园的生态探秘到永宁州古城的建筑解码,从百寿石刻的文化溯源到罗汉果种植基地的产业调研,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以行动传递知识,在公益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

海菜花湿地:守护“水中精灵”

清晨,志愿服务队走进海菜花湿地公园。这片被誉为“水质试金石”的生态秘境,因海菜花对水体纯净度的严苛要求而闻名。队员们跟随护林员学习湿地生态系统知识,通过观察水生生物,参与“水质检测小实验”。“原来清澈的水里藏着这么多生命!”队员陈贝玉惊叹道。随后,队员们化身“环保小卫士”,清理河道漂浮物,将生态知识转化为公益行动。

志愿者们在海菜花湿地合照

永宁州古城:解码军事智慧

步入永宁州古城,斑驳的城墙与青石板路诉说着明代的烽火岁月。队员们分组开展“建筑密码破译行动”:有的用卷尺测量城门厚度,分析防御功能;有的对照史料,还原古街巷的商贾布局;还有的采访当地老人,记录口述历史。队员徐梅婷在调研报告中写道。活动中,队员们还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服务,让千年古城“活”了起来。

   志愿者们在参观古城

百寿石刻:镌刻在石头上的长寿文化

午后,志愿服务队来到百寿石刻景区。这座以“寿”字为核心的石刻群,汇聚了宋元明清各代书法家的墨宝,最大的“寿”字中包含了99个小字组合起来就是一百个“寿”字,这也是百寿镇名字的由来。堪称东方寿文化瑰宝。队员们化身“文化传声筒”,为游客讲述石刻背后的故事:从宋代官员祈福的典故,到清代工匠雕刻的技法,再到现代对石刻的保护措施。“原来每个笔画都藏着古人的智慧。”一名游客在听完讲解后感慨。

志愿者们参观百寿石刻

罗汉果种植基地:问诊“黄金果”产业

夕阳西下,队伍走进罗汉果种植基地。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永福罗汉果的种植技术凝聚着世代农人的智慧。队员们戴上草帽,与果农围坐一圈,开启“产业问诊会”:“罗汉果怕涝吗?”“如何防治花叶病?”“深加工产品有哪些?”面对队员们的提问,果农李大爷耐心解答,并现场示范疏果技巧。随后,队员们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生态防虫+数字溯源”的改进建议。“你们的问题让我们也学到了新东西!”李大爷笑着竖起大拇指。

果农在向志愿者讲解罗汉果种植

志愿者在和果农交流

微光成炬:公益无界,青春有为

“三下乡”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责任的延续。活动中,队员们以“生态守护者”“文化传播者”“产业助力者”的身份,将专业所学转化为社会服务:在湿地公园,他们用亲身体验呼吁环保;在古城墙下,他们用青春声音讲述历史;在石刻群前,他们用创意思维传承文化;在果园深处,他们用科技建议赋能产业。

“我们希望打破公益的边界,让每一次探索都成为教育的契机。”志愿服务队队长表示。暮色渐浓,队员们踏上归途。车窗外,永福的山水与人文交织成画,而青春的足迹已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上。南理微光,星火可燎原;童声同行,文脉永相传。这场跨越自然与人文的公益之旅,正以青春之名,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情怀。

活动合照

(一审:刘慧茹 胡岁祺;二审:魏泽生;三审:钟俊光)

南宁校区:广西南宁市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大道16号

桂林校区: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山街317号

党政办公室:0771-6031550(南宁)0773-8998055(桂林)

招生处(南宁):0771-6031555、0771-6031666、0771-6031777

招生处(桂林):0773-8998009、0773-8998018、0773-899808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17 21: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