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

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十六)|把课堂种进田野,把青春写上天等——南宁理工学院13人5天“三下乡”速写

来源: 作者:青年新媒体中心 编辑: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31  打印

近日,南宁理工学院“南理微光·天等新程·青禾筑梦”乡村振兴实践团13名师生,在广西崇左市天等县龙岩社区、驮堪乡立屯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围绕教育帮扶、产业赋能、文化润心三条主线,累计服务留守儿童、老人、工人5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3份、新媒体推广方案1套,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一、校地共建,实践清单精准落地

7月10日上午,南宁理工学院实践团与共青团天等县委员会、龙岩社区第一书记面对面座谈,围绕留守儿童关爱、产业帮扶等议题敲定“五天精准实践”任务表。当天下午,30名留守儿童在托管站参加“安全第一课”——防溺水手势舞、情景模拟演练让小朋友们在欢笑中掌握自救技能,文明礼仪、反诈宣讲、绣球折纸、普通话绕口令等环节依次开展,课堂气氛热烈。校地双方以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确保每项服务直达群众所需。

面对面座谈

实践团成员在教小朋友们防溺水手势舞

实践团成员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一起折纸做绣球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展示折纸绣球成品

小朋友们在齐声朗诵

二、科技课堂,无人机带小朋友们“飞”

7月11日,社区操场变身“飞行学院”。志愿者首先开设“微单体验课”,指导小朋友们拍摄清晰人像;随后“无人机飞行课”升空,30名孩子通过实时画面俯瞰层层稻浪与喀斯特峰林,惊叹声此起彼伏。下午,“知识比拼+环保拾荒+推普闯关”成长课堂接续进行:学科竞赛、“拾荒跑”垃圾分类实践、普通话闯关层层递进,小朋友们纷纷表示回去要教奶奶讲好普通话。

实践团成员教小朋友使用相机

实践团成员在教小朋友操作无人机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互动

实践团成员鼓励小朋友回答学科竞赛问题

实践团成员辅导小朋友写作业

推普课堂上小朋友在讲述身边有关“坚持”的故事

三、双语宣讲,132份问卷摸清需求

7月12日,实践团兵分三路,用壮话配普通话开展“双语推普+安全宣讲”。社区小广场,漫画折页、壮话口诀半小时发完200份防溺水折页、180份反诈手册;帮扶车间里,15条普通话操作提示贴到流水线。工人小周咧嘴一笑:“说普通话,拧螺丝都顺溜!我得天天练,不能掉队!”当天回收有效推普问卷132份,为后续培训绘出精准画像

实践团成员社区入户访谈

实践团成员给社区居民发防诈骗宣传资料

实践团成员给社区居民宣传防溺水知识

实践团成员指导学生完成推普调查问卷

四、辣椒“触网”,云端赋能新思路

7月13日,实践团走进辣都形象店,品尝特色辣椒制品后,与店主围绕短视频节奏、直播话术、平台投放深入研讨,以云端力量为传统辣椒产业注入数字化、年轻化动能,为销售打开新思路。

辣都形象店陈列的辣椒制品

实践团成员品尝特色辣椒制品

五、红色研学,立屯隧道里的精神接力

7月14日,实践团踏访驮堪乡立屯。沿着460米出山隧道缓步而行,石壁凿痕清晰可触,讲解员讲述三代支书接力凿山24年的奋斗故事。队员们屏息聆听,心里涌起同一句话:奋斗不是口号,而是把不可能走成通途。返程路上,大家把“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写进日记,也将这份坚韧带回校园,化作继续前行的底气。

实践团成员讲解杨大伟的《咏立屯》

实践团参观立屯隧道

实践团参观立屯事迹纪念馆

五天时间,13名南宁理工学院的青年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进帮扶车间、把安全知识送进千家万户,更把“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立屯精神刻进心里。他们用一场场沉浸式教学、一次次弯腰实践、一条条新媒体创意,让留守儿童看见更大世界,让老人捂紧“钱袋子”,让辣椒产业搭上“云翅膀”。从校地共建到产业赋能,从推普课堂到红色研学,这支青年队伍以专业之长、青春之我,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实践团在独秀峰上合影

实践团在天等镇龙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一审校 / 刘慧茹 胡岁祺

二审校 / 魏泽生

三审校 / 钟俊光

南宁校区:广西南宁市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大道16号

桂林校区: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山街317号

党政办公室:0771-6031550(南宁)0773-8998055(桂林)

招生处(南宁):0771-6031555、0771-6031666、0771-6031777

招生处(桂林):0773-8998009、0773-8998018、0773-899808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8-04 15: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