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十)| 走进广西上林:一场跨越四十年的对话
为传承红色文化,铭记历史功勋,近日,南理微光·红脉振兴传薪队循着山路抵达广西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村,叩响了韦志东、韦旱连、石大连三位自卫反击战老兵的家门。开展以“传承精神,聚力前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活动通过倾听英雄事迹、传递关怀温暖、传播红色精神,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活力。
把崇高敬意送到家门口
队员们手提米面油药,轻叩一扇扇斑驳木门。一次握手、一句叮咛,把“尊崇英雄、关爱老兵”的党和国家政策落到最细处、最实处。团队成员俯身详细询问起他们的饮食起居、健康状况及生活困难,认真记录乡村在交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变迁故事,这让青年学子在躬身服务中读懂“家国”二字的分量。
团队成员与老兵韦志东、石大连的合影
把硝烟记忆搬进村口堂屋
在堂屋门槛前,老兵韦志东回忆起当年的战斗场景,声音虽有些沙哑,却充满力量:“当时我们在前沿阵地,连续几天几夜没合眼,饿了就啃几口压缩饼干,渴了就喝几口浑浊的雨水。有次敌人反扑得厉害,我们班硬是凭着几挺机枪守住了阵地,没让他们前进一步。”
韦志东望向围坐的队员:“当年武器落后,我们凭狠劲冲锋;今天你们条件优越,要把学问做精,造出过硬‘家伙’,让国家腰杆更直。”石大连补一句:“和平不是口号,是接力棒。”短短寄语,把个人记忆升华为家国课题,青年学子们屏息记录,仿佛把历史与未来的连接线一笔一画刻进心里。
团队成员围坐倾听老兵讲述战斗故事
把红色火种传向千里山河
堂屋的故事终有讲完的一刻,老兵们也终将化作历史坐标。团队成员把推文、短视频一键上线,硝烟便穿过屏幕,与今天的灯火、水泥路同频。大家纷纷表示:公益不是一时的探访,而是长久的守望。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要把学问化作温度,把专业变成力量,让老兵在余生真切感到——当年守护的山河,如今也在守护他们。
今天按下的“发布”,不是结束,而是点燃。那支穿越四十年的火炬,已由老兵的手递到青年学子的掌心;接下来,它将在课堂的投影里、在社会的街巷里、在未来的生活中继续燃烧。硝烟与稻香交织的风掠过指尖,提醒着每个人历史未远,它随每一次转发、点击,与时代同呼吸。
团队成员与自卫反击战老兵们的合影留念
当推文与短视频点亮万家屏幕,南理微光·红脉振兴传薪队便完成了“倾听—关爱—传播—再行动”的最后一环。一次走访,浓缩了四十年硝烟、三代人心跳与无数被点燃的青春。硝烟会散,稻香常新,红色基因却因这条循环而常青。英雄的名字或许会被时光冲淡,但青年已把敬意写进日常:让课堂多一束投影的微光,让街巷多一声问候的温度,让山河继续被守护,也继续守护曾经守护它的人。南理微光,正在路上,向光而行。
团队成员与老兵家属的合影
一审校 / 刘慧茹 胡岁祺
二审校 / 魏泽生
三审校 / 钟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