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

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一) |“夏乡绘梦 融媒耕读”重走井冈路红色社会实践纪实(1)

来源: 作者:青年新媒体中心 编辑: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打印

 7月11日上午8:30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的中心报告厅内,齐聚了全国高校及青年学子,共同参加开班仪式,开启一段沉浸式感悟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实践之旅。开班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授旗环节,井冈山中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主任高亮同志庄严地将旗帜授予实践团队代表,团队代表郑重接过仪式。全国青少年井冈山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强出席仪式并讲话。他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用心感悟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井冈忠魂忆 | 一场浸润初心的精神洗礼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弘扬井冈山精神而兴建的。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成员们身着整齐的服装,怀着无比崇敬与肃穆之情,踏上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道路,开启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学习活动。到达烈士陵园后,眼前那109节台阶宛如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卷,每一级都镌刻着革命先辈们为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奋勇前行的坚定足迹。成员们沿着台阶缓缓而上,脚步沉稳而庄重,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络上,与先辈们的英灵进行着无声的交流。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者们是怀着怎样的信念,跨越重重艰难险阻,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革命的火种。

旧址寻根记 | 一堂穿越百年的青春党课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大井村,当地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腾出房子给工农革命军做营房。成员们通过探访毛泽东、朱德旧居,聆听革命故事,感悟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屋内陈设十分简陋,木板床、旧桌椅,还有小小的油灯,一切都朴实无华。斑驳的土墙和简朴的生活用品生动再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让成员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政教育,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精神。大井毛泽东、朱德旧居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

接着,实践团成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小井红军医院。这座医院始建于1928年,正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在这样的困境中,红军战士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因陋就简地建立了这座医院。没有正规的医疗器械,他们就以竹片代替手术刀;没有药品,他们就上山采集中草药;没有足够的医疗人员,他们就自己动手,培养了一批“赤脚医生”。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精神来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成员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

熔炉淬炼记 | 在“三湾改编”中铸魂的红色课堂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针对部队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等问题,主持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庄重的理论课堂,师生们系统追溯了三湾改编的光辉历史,深刻感悟毛泽东同志在危急关头确立“党指挥枪”根本原则、推行民主建军、整编革命队伍的伟力与远见,筑牢了信仰之基。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迅速“化身”革命战士,分组模拟创建“连队”。青春的激情在协作中迸发:设计能手精心绘制融合红色基因的连旗;文字骨干字斟句酌,提炼出铿锵誓言般的团队口号;全体成员齐声练唱《强军战歌》,歌声嘹亮。亲历“建”连队的全过程,学生们深切体会到组织凝聚人心、集体智慧攻坚的磅礴力量。

井冈精神照初心,调研之法践使命

实践的脚步若想走得稳、走得远,离不开理论的指引;实践的价值若想挖得深、落得实,需要先筑牢思想的根基。上午由钟国华老师授课,他在课程开篇提到“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钟国华老师在课程中不仅详细阐述了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革命精神,还特别讲述了池煜华和段桂秀两位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她们的坚守与执着,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战争年代那些默默守候、无私奉献的革命伴侣的伟大情怀。历经三小时的课程,成员们对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实践团的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前行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与井冈山精神的孕育,与调查研究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调查研究既是井冈山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方法,更是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依靠群众”核心内涵的生动体现。成员们将深入领会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实践价值。通过党史案例学习,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谛,决心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摒弃形式主义,做到"身入心至"。此次学习为团队即将开展的乡村文化挖掘和融媒体传播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成员们表示将运用新媒体技术与扎实的田野调查相结合,真正倾听民声、服务民生,在传承井冈山精神中贡献青春力量。

音乐激荡青春心 | 唱响井冈山红歌课堂

2025年7月13日,江西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内,“夏乡绘梦,融媒耕读”社会实践团满怀赤诚,沉浸在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课——《歌声中的红色记忆》中。主讲教师郑丹霞、张冉,以音乐为桥,带领学子们深情回溯党的光辉历程。老师们深情解读《红星闪闪》《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不朽经典,将歌曲蕴含的烽火岁月、军民深情与崇高精神娓娓道来,让历史在音符中鲜活,让信仰在旋律中升华。课程在震撼人心的集体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达到高潮,歌声铿锵有力,唱响了新时代青年的坚定信念。饱含深情的歌声,是实践团的成员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肩负时代使命的庄严承诺。

红色历史|革命后代话家风

2025年7月13日,“夏乡绘梦,融媒耕读”实践团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内进行“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活动。赵进军老师讲述赵杰将军革命生涯中六次负伤、留下九处伤疤的壮烈事迹,引用其父的话:“冲锋的伤痕,是共产党人最荣耀的勋章”,彰显坚守信仰的钢铁意志。接着,刘玉平老师回忆父亲刘光典赴台湾执行任务,遭追捕后与战友遁入台南原始山林挖地穴藏身、采野果充饥的四年斗争历程。两位老师的讲述,让尘封历史化为滚烫精神力量,使成员们深刻领会“忠诚奉献”的精神密码,红色家风在同学们心中扎根,成为砥砺前行的动力。

实践团成员感悟

实践团成员:董泽铭

踏访井冈山革命旧迹,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肃立于革命烈士陵园,仰望巍峨纪念碑,那上面镌刻的不仅是姓名,更是无数为信仰献身的年轻生命带来的心灵震撼。在小井红军医院旧址,简陋的房舍、极其匮乏的医疗条件,展现出的坚韧不屈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份在绝境中依然顽强挺立的意志,震撼我的内心。走入大井朱毛旧居,领袖在艰苦环境下的工作起居场景朴实无华,却深刻地诠释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深厚情感根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唯有铭记这段染血的历史,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方能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在新时代征程上砥砺前行。这趟寻根之旅,是对我思想的洗礼,更是我在未来前行的动力。

实践团成员:刘蓉冰

井冈山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结的信仰力量。在“三湾改编”旧址,我们深刻理解了“党指挥枪”原则的诞生如何为军队注入灵魂,“支部建在连上”的创举如何让革命火种在基层扎根;走进茨坪毛泽东旧居,那盏彻夜不熄的油灯仿佛仍在照亮革命道路;驻足大井的残墙前,战火的痕迹与百姓的守护让“军民鱼水情”有了具象的注脚;这几天的行程,,让我们明白了“井冈山精神”从未过时——它是面对困难时的“敢闯新路”,是面对诱惑时的“坚定信念”,是面对责任时的“勇于担当”。未来的路上,我们将带着这份从红色沃土中汲取的力量,把初心化为行动,把使命扛在肩头,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光彩,让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永远传承。

 实践团成员:许鑫鑫

作为“夏乡绘梦,融媒耕读”社会实践团的成员参加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我深刻感受到井冈山精神的伟大。钟国华教授讲述的革命斗争史让我明白信仰与坚持的力量,而宋留清老师关于调查研究的讲解则启示我们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红歌教学中,我们齐唱“团结就是力量”,更体会到团结奋斗的精神内涵。这次学习让我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决心传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审校 / 刘慧茹 胡岁祺

二审校 / 祁琳 魏泽生

三审校 / 钟俊光

南宁校区:广西南宁市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大道16号

桂林校区: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山街317号

党政办公室:0771-6031550(南宁)0773-8998055(桂林)

招生处(南宁):0771-6031555、0771-6031666、0771-6031777

招生处(桂林):0773-8998009、0773-8998018、0773-899808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7-23 2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