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

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五)| 对话千年炮龙,触摸千载文脉

来源: 作者:青年新媒体中心 编辑: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8  打印

为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宾阳炮龙的制作技艺与传承现状,南宁理工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数智炮龙·薪火传承队”于7月7日至9日深入宾阳县,开展以“触摸非遗温度,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活动通过实地探访、技艺观摩、互动体验等形式,全方位记录炮龙制作工艺,探寻非遗活态传承路径为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团队与协会负责人合影

青年对话:触摸传承人的坚守与期盼

实践队与协会负责人及传承人展开座谈,深入了解炮龙传承现状。传承人坦言,当前面临人才断层材料成本较高、大众认知有限三大困境尽管如此,传承人仍坚持通过校园兴趣班、短视频平台科普等方式吸引青少年正如实践队总结所言:“传承人眼里的热爱,都是非遗活态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实践团队向协会负责人展开访谈

非遗技艺:千年炮龙的精工密码

在宾阳县民间炮龙艺术协会展厅,实践队透过不同年代的炮龙模型、扎龙工具及节庆老照片,追溯炮龙节“汉壮文化融合”的历史渊源。传承人邹玉特现场演示了炮龙制作的40道工序:选用三年以上的老竹篾劈削扎架,经1000多个捆绑点固定成型;以当地纱纸与糯米浆糊逐层裱糊七层,确保舞龙时经受鞭炮轰击;最终通过红、黄、绿等色彩绘出龙鳞与火焰纹,赋予炮龙鲜活生命力。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竹篾弯曲、绑扎的全过程,并尝试动手体验,深刻体会“慢工出细活”的非遗真谛。

实践团队与邹玉特师傅合影

实践团队与邹师傅手举炮龙衍生品

实践团队向邹师傅学习炮龙制作

文化使命:以影像传递非遗温度

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不仅留存了炮龙制作的珍贵影像资料,更通过近距离观察与交流,感受到非遗技艺背后的匠人精神。实践团队将通过纪录片、短视频等形式,多维度展现炮龙文化的魅力,助力破解传承困境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推动宾阳炮龙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生命力。

实践团队在宾阳炮龙老庙合影

一审校 / 刘慧茹 覃飞宇

二审校 / 祁琳

三审校 / 钟俊光

南宁校区:广西南宁市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大道16号

桂林校区: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山街317号

党政办公室:0771-6031550(南宁)0773-8998055(桂林)

招生处(南宁):0771-6031555、0771-6031666、0771-6031777

招生处(桂林):0773-8998009、0773-8998018、0773-899808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7-31 10: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