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

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七)|汉墓藏珍凝古韵·红址铸魂砺初心

来源: 作者:青年新媒体中心 编辑: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打印

近日,南宁理工学院“文理知行”社会实践团走进贵港博物馆与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探寻文化根脉、感悟红色精神。这场纵贯两千年的文明对话,让学子们在文物纹路与旧址肌理间,触摸到中华文明的绵延生命力,体悟到革命先辈的信仰伟力。

素有“荷城”之称的贵港,聚居着汉、壮、瑶等26个民族,多元文化在岁月中交织共生。博物馆内,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文物尤为夺目。这座距今两千余年的墓葬以恢弘规制、奇巧结构与丰赡遗存跻身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其“双层椁室”设计曾骗过盗墓者,留存下千余件文物,其中刻有“布”字的文物与贵港古称“布山县”呼应,成为解码地方历史的实物密钥。随着讲解员的解读,实践团成员们凝视文物,仿佛触到汉代陶瓦的温度,听见历史长河的回响,心中埋下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

实践团成员在贵港博物馆门口合照

实践团成员参观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次日,实践团步入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这座砖木小楼曾是地下党员张国才的秘密居所,见证了广西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中实现统一领导的重要时刻。复原的会议场景里,烟斗、水烟曾是联络工具,天窗与栅栏兼具通风与警戒功能,诉说着先辈的智慧与艰辛。“旧址保留的当铺暗号系统很珍贵,麻绳与煤油灯同置即表示安全。”讲解员介绍,这套暗号为党群筑起安全屏障。

如今,这座承载红色记忆的建筑已是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鲜活的历史现场,为南理实践团的同学们上了一堂直击心灵的初心课,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感悟中融入青春血脉。

实践团成员在参观旧址后相互分享感悟

实践团成员参观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在汉墓与旧址的穿梭中,时空密码产生共振。看到汉代铜鼓纹饰与旧址会议桌面木纹同样清晰,实践团负责人王玉萍感慨:“抵御盗墓的匠心与应对白色恐怖的暗号,都是先人对未来的郑重托付。”

“文物会说话,旧址能育人,关键在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带队教师黄兴的话点明实践意义。实践团成员们表示,将铭记先辈历程,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勇担重任,续写青春华章。

一审校 / 刘慧茹 覃飞宇

二审校 / 祁琳

三审校 / 钟俊光

南宁校区:广西南宁市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大道16号

桂林校区: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山街317号

党政办公室:0771-6031550(南宁)0773-8998055(桂林)

招生处(南宁):0771-6031555、0771-6031666、0771-6031777

招生处(桂林):0773-8998009、0773-8998018、0773-899808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7-31 10: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