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

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三)|“夏乡绘梦 融媒耕读”重走井冈路红色社会实践纪实(2)

来源: 作者:青年新媒体中心 编辑: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打印

急行军里悟初心,红军餐中品奋斗,

八角楼前承伟志,黄洋界上铸忠诚。

我们高声呐喊

“中国的明天必由我辈擎起,

红色的血脉定要世代相传!”

踏红军足迹,悟奋斗真谛

近日,南宁理工学院“夏乡绘梦,融媒耕读”社会实践团在马源村拉开第二阶段实践征程。成员们在郁郁葱葱的林海徒步中感受红军路。马源急行军,踏过的每寸土地都印着红军的足迹。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在山道穿行,汗水浸透衣衫,喘息伴着风声,仿佛听见当年红军冲锋的号角在山谷回荡。急行军结束后,成员们抵达马源村,亲手制作红军餐。饭后,成员们和红军袁文才的后代交流,深刻理解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精神,意识到如今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汗水与鲜血换来的,必须倍加珍惜。

油灯照初心,真理启新思

八角楼,一盏油灯照亮百年征程。成员们凝视着那方简陋的书桌,木桌上的墨迹仿佛仍带着温度,小窗照进来的阳光,仿佛带我们回到了毛委员在桌前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精神》时的情景,这两篇著作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据此,讲解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诫成员们,意识与实践的互动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实践、意识、再实践、再意识”,不要只顾着低头实践,也要抬头看看意识。在八角楼中,成员们与先辈的理想隔空对话,深刻领悟了真理的力量与信仰的光芒。

忆保卫战荣光,承无畏精神

站在黄洋界哨口,山峦起伏尽收眼底,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似乎在眼前重现。队员们整齐的站在这里,倾听讲解员讲述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战士以少胜多的英勇事迹,心中满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充分利用地势优势,构筑了五道防线,包括竹钉阵、壕沟、竹篱笆围栏、滚木礌石和射击掩体。这场战斗不仅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为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位队员,激励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困难绝不退缩,要以英勇无畏的姿态迎接挑战。

此时此景,讲解员提议,带领成员们齐诵《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余音在这山间环绕,彷佛穿越过当年的炮火,讴歌这以少胜多的奇迹,鼓舞着革命士气。

实践团成员感想

成员方小钰:走进井冈山是我大学生活难忘的经历。3 公里马源急行军,山路崎岖、骄阳似火,需极大毅力。念及红军枪林弹雨中冲锋,疲惫不值一提,其信念与意志震撼着我。在村民家做红军餐,众人分工协作,乐在其中。军民鱼水情与团结一心,是革命胜利基石。此次实践是精神洗礼,井冈山精神将激励我勇往直前,为梦想拼搏,为社会贡献力量。

成员黄蕾:从井冈山八角楼重走红军路,烈日下沿马源急行军路线徒步,体验红军艰辛,感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精神。在袁文才后代家享农家饭、学做饭,深悟 “依靠群众” 传统。下午至八角楼和黄洋界,听讲解回溯 1927 年历史。黄洋界红军以少胜多的奇迹,哨口群山间的信仰力量,八角楼油灯穿越时空的微光,我想起了那句话“在最黑暗的地方,用最简陋的工具,也能写出最光明的未来。

一路走来,“夏乡绘梦,融媒耕读”社会实践团不仅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更在红色沃土上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蜕变。在体验红军路时,不禁敬佩红军的坚韧与团结;在逼仄的八角楼里,理解了“物质极端匮乏,精神极度丰裕”;在回荡着英雄壮歌的黄洋界,读懂了“坚守”的深刻内涵。成员们收获的不仅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将先辈的精神传承下去,用青春的力量续写时代的华章。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实践活动,成员们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深刻感悟了红色精神的内涵。

一审校 / 刘慧茹 覃飞宇

二审校 / 祁琳

三审校 / 钟俊光

南宁校区:广西南宁市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大道16号

桂林校区: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山街317号

党政办公室:0771-6031550(南宁)0773-8998055(桂林)

招生处(南宁):0771-6031555、0771-6031666、0771-6031777

招生处(桂林):0773-8998009、0773-8998018、0773-8998088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7-23 21:41:47